东段城墙
发布时间:2017-12-25    来源:吴堡县人民政府

QQ截图20171221110416.jpg

在周长1225米的城墙上,原有365个垛口,垛墙高2米,上部设瞭望口、下部设射洞,内侧一周为高约1米的女儿墙,墙顶为石板覆盖。惜大多毁于日寇炮火。

站在原县衙俯观黄河,只见黄河由北向南蜿蜒曲折缓缓流过,不由得使人联想起“九曲黄河天上来”的壮丽史诗。

QQ截图20180103154345.png

吴堡石城 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吴昊

初次到吴堡石城是在200811月,因搞《陕西黄土窑洞人居环境研究》这一课题,作为课题组组长的我,这几年一直行走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主要针对陕北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聚落和窑洞建筑进行基础性的调查研究。

从吴堡县城宋家川镇出发,径向东北,爬山跳沟,行走2.5公里,就到了吴堡石城。初见石城,一座浑然天成的窑洞石头城堡巍巍屹立于黄河西岸,就像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我被眼前这真正的大地景观艺术深深地吸引住了,心中只有震撼。

千年的历史曾使石城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现状破旧不堪,令人多少有些伤怀,但是要塞遗风仍在。调研得知,吴堡石城是全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石头城,它地处黄土高原之东陲,黄河中游之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头枕黄河,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它又坐落在黄河天险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誉为“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的绥德州”之首。

目前石城城墙基本保存完整,由条石包砌而成,最宽的条石重约一吨。东、南、西、北四门保存完整,东门曰闻涛、南门曰重巽、西门曰明溪、北门为望泽,南面修有瓮城—座,城门宽约1.8米,古时建有门楼,可惜已毁。据旧《吴堡县志》记载,建城周长一里七十步,高二丈五尺,深八尺。现实地丈量城墙高为67米,宽2.67.5米,周长1225米,整座石城占地约为10万平方米。

沿山路盘桓而行,就来到吴堡石城北门外叫校场坪的地方。校场是古代练兵习武的地方,后来人们在此遍植枣树,现校场坪及四周山梁已是蔽日的枣林。放眼望去,那红红绿绿似玛瑙般的枣子挂满枣林,枣林深处山畔窑洞式农家院落排列错落有致,几只白色的飞鸟在枣林上空翱翔,发出几声娇声打破幽静的枣林,然后向枣林深处山庄飞去,构成一幅美丽的枣乡画图,顿使人的情愫浸泡在温馨恬静的大自然枣乡之中。

穿过枣林,到了吴堡石城北门,抬头仰视,三券洞式城门洞,全用当地大块石料券砌而成,城墙通体也用大石块垒砌成的,尽是斑斑苔鲜,显得石城更沧桑古老。一看即是宋代陕北典型军事城堡的城门形制。城门上的城楼已坍塌,但城门券洞完整坚固,城门额所嵌石匾已严重风化,但可辨上刻“望泽”二字。入石城北门,登上林草丛生的高地,呈现在眼前的是明清时吴堡县衙遗址。古县衙是一处分南北两院两进的四合式庭院。南院古时曾是县衙衙役的居所和关押男女囚犯的牢房,当年南女牢、东男牢石窑残存,衙役所居的西窑洞尚完整保存,并由当地居民占用。 信步走入古县衙北院,当年县衙前、后大堂及六房衙署已成一片废墟,残墙断壁,遍地砖石瓦片,荒草丛生,但仍看出古时县衙署的布局及其建筑规模。在废墟上,俯身拾起几块瓦片仔细辨认,全是宋代形制,可以证明此已毁县衙早在宋代即是吴堡寨守将的府地,只是在明洪武年间,吴堡知县范平仲,“继修前后堂、典史厅、门、库备”。然而这一千多年前县衙古建竟毁于1938年及以后侵华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县衙北院废墟旁现仅存一小破庙,当地群众称之为衙神庙。步入小破庙寻觅,这竟是元明时陕北典型的“枕头券式”一座石窑庙宇,内供神像已不存,但东西两壁上壁画保存完好,两壁画所绘都是古代骑马官人及随员出巡的场景,绘技精美,绘画使用的原料像是朱砂、铅丹一类的矿物质原料,所以壁画历经了数百年之后,仍然保持着鲜艳的颜色。

县衙废墟西南是明洪武初年即建有的“南北二道街坊”。踏着用石块铺成狭窄的街道,步履缓慢地游览,看到南北总长约400多米两旁沿街栉比鳞次的古时店铺,几乎全是元明时原建形态的古老残破石窑洞,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陕北那客栈、饭馆、杂货铺、驼队……街市之中,这神妙感觉在其他古城镇是难以寻觅的。在古街东面,走入一幽深的小巷,来到绥吴佳革命根据地创建者王国昌故居和民国时期的吴堡县高等小学。这两处出檐石窑四合院都是明清建筑,造型古朴别致,极具陕北窑洞古建特色。土地革命时期,陕北著名的革命者王国昌、张毅忱、刘澜涛、慕生忠等先后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高等小学曾是中共吴堡县委机关的驻地。

沿街古道向南走去,这古幽清静之地,除我们几个游人,再看不到一个人影。我在南门口摄下了与石城的合影,望着这座历史悠久的石城,深深地为它的将来感到忧虑。如果再不进行合理的保护,古城就会在我们的历史中消失。

中国的传统聚落,作为某一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载体,体现着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历史文化发展,其聚落形态构成特色是历经千百年积淀而形成的,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传统聚落形态构成特色,并加以保护和利用,对于延续地域特色文脉和复兴地域社会经济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吴堡窑洞石城既是一座边境军事堡寨,也是一座窑洞民居聚落。堡寨这种聚落形制和窑洞这种建筑形态,在我国北方分布甚广,秦晋地区尤有大量历史遗存。吴堡窑洞石城聚落能够将堡寨和窑洞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时空交汇点。吴堡石城是一处依山扼险,特色鲜明,遗存丰富的古代军事城堡,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古城防建筑中,以青石包砌的情况并不多见。其延时之久,吴堡石城作为古代黄河沿线上的军事要塞之一,曾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拱卫中原和内地的一道重要屏障,对研究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关系史、军事史,尤其是研究黄河沿线上军事要塞的建筑风格和建制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城也是全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古县城,是研究黄河文化、建筑艺术、生土建筑、遗址窑洞的重要文物,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