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2024年两会特别报道>> 专题发言>> 正文

培植传统药材规模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发布时间:2024-03-14    来源:吴堡县人民政府

县政协委员、县委第三巡察组组长 尚保国

2023年,榆林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南部六县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支持扩大黄芩、黄芪、酸枣等中药材种植面积。鉴于我县地理地貌、劳动力断崖式下降现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发展优势

中药品类多历史久。现县域野生及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达100余种,其中药枣、酸枣、甘草、远志、射干、柠条等几种“道地药材”,品质在中药材道地市场有一定的地位。以红枣为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大枣南北皆有,惟青、晋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药为良”。我县正处于李时珍所述药枣优生区域,种植历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具有“补中益气、镇静安神、健脾养胃、抗衰老”等作用,曾以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

中药产业受到重视。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县现有枣园约16万亩,年产药枣接近3万吨。其他中药材种植面积约8130亩,主要以黄芪、黄芩、远志为主,全部为村集体产业,其中黄芪1490亩,黄芩640亩,远志6000亩,酸枣和甘草多为野生,不便统计。初步形成了以药枣、黄芪、远志为主,酸枣、甘草等为辅的多种中药材生产种植格局。此外,柠条、野生艾草、茵陈等,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中药材,遍布全域山梁沟峁。

中药材道地认可度高。2013年4月,吴堡红枣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2022年8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授予吴堡县“中国药枣之乡”。现实情况是,县域内许多野生中药材生长区域,大多是山大沟深地势崎岖的荒坡荒山,中药材自然生长,没有污染,药性自然天然纯正。

二、存在的困难

我县中药材产业种植历史悠久,野生药材品类丰富,药性良好,但中药材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问题是:

(一)中医药断代严重,缺乏科学规划。我县中药材产业缺乏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由于缺乏规划,统筹不够,容易造成品牌建设定位不准、盲目跟风和消极等待观望等短视经营行为,甚至造成政策和产业发展“打架”,严重制约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和高质量发展。如国家耕地非粮化、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政策与种植户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随意开发边角坡地等之间的政策风险。

(二)耕地红线保护,种植规模小。我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多地少,地块零散,机械化操作难度大。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类情况,类型为其他园地的可以种植多年生药材作物,我县其他类型园地仅有300余亩,且零散分布在5镇1办。全县林地面积约6.26万亩,草地面积18.9万亩,林下种植和药草共生是我县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中医药专业性强,专业人才少。我县中医药处于起步阶段,缺少中医传承人和事业发展带头人,骨干人才和实用人才不多,中医临床和特色诊疗人才缺乏;同时,我县发展中医药起步比较晚,未形成规模化的中药材培育、种植及加工产业链,中医药市场未形成有效规模。

(四)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村空心化。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占比不足20%,平均年龄65岁,按照吴堡县2020年平均寿命76.3岁估算,10年后,大量镇村“空心化”,中药专业种植和野生挖掘药材人员严重不足。

三、几点建议

鉴于我县劳动力严重短缺,林果经济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管护,且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及未来10年面临镇村“空心化”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制定中药材长远发展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中药材产业发展部门职责,组织力量,开展中药材林下种植和药草共生调查研究论证等工作,组织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全县中药材产业种植。

(二)培育中药材天然有机生长宝库。一是职能部门采取林下种植、药草共生的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解决与粮争地的矛盾,对一些荒山、沙地、裸土地等地块,统一种植诸如:酸枣、甘草、远志、柠条等省时省力,无需管护类中药材。二是免费发放中药材良种,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边角地块种植。

(三)强化中药材种植人才培养。一是邀请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授课,一对一指导服务,有效提高中药材种植水平。二是树立“药材好,药才好”观念,积极与国家中药材种植标准认定部门对接,按道地药材标准培训种植人员。

(四)培育中药材优质道地品牌。树立中药材品牌意识,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联合,积极申报道地药材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无公害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打造优质品牌,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五)健全中药材兜底保障体系。重点支持现有道地药材,在单品规模和质量上求突破。搭建药农与药企间的桥梁,扶持1-2家重点药材企业给予补贴,实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做大做强优势品种,切实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