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2024年两会特别报道>> 专题发言>> 正文

打造蚕桑特色产业链 走出乡村振兴新丝路
发布时间:2024-03-14    来源:吴堡县人民政府

县政协委员、科协主席 李春林

蚕桑产业作为我县的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全县拥有桑园面积2.3万亩,其中“吴堡桑”0.44万亩,实生桑1.86万亩,2023年全年养蚕1175张,产鲜茧53.5吨,产值533万元,创近十年历史新高。

虽然我县蚕桑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实生桑大部分建在陡坡沟洼地带,吴堡桑多栽植在梯田塄埂上,生产、道路、水源等基础条件薄弱;个别养蚕户为人蚕共室,消毒不到位,增加了蚕病发生和传染的风险;养蚕设施设备老旧,部分蚕农还是利用土炕饲养、篱笆饲养、柴草结茧、人工摘茧。

二是桑园管理不精。全县桑园整体面临树势老化、低产桑园占比大、管理不精细的局面,加之部分桑农已离开村庄,桑园面临无人管理,在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对桑园的管理也比较粗放,桑树长势弱、病虫害频繁、桑叶产量低、质量差。

三是养蚕技术陈旧。老百姓养蚕仍是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家庭饲养模式,而且大部分养蚕户思想认识陈旧,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加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甚至面临“断档”的局面,技术推广应用不足,消毒防病、小蚕共育、老蚕上蔟等技术应用滞后,导致小蚕收蚁率低、发育缓慢、生长不齐,蚕茧质量无法保证。

四是产品开发滞后。目前,全县仅有5个蚕茧加工经营主体,多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只进行蚕茧的初加工、粗加工,而且产品单一,大部分以加工蚕丝被为主,少量加工一些蚕沙枕,品牌效应不强,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蚕桑综合利用领域目前还处于空白,致使蚕桑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带动能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老百姓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为此,我们深入剖析问题,广泛征集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科学规划布局,制定发展目标。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为契机,全力打好“吴堡桑蚕茧”地理标志这张牌,合理布局,制定目标,每年改造提升利用桑园面积1000亩,力争到2026年优质桑园面积稳定在4000亩左右,年养蚕1500张。一是通过对现有低产桑园围塄补修、修筑反坡梯田、深翻施肥、深耕扩盘、合理修剪、加密补植、桑园套种、改良土壤等措施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二是引进选792等良桑,进行密植桑园试验示范,提高桑叶单产。三是保持扶持政策稳中有升。

第二、完善配套设施,夯实产业基础。一是采取政府补大头、农户出小头的方式,引进推广一批大蚕饲育平台、方格簇和自动摘茧机,逐年更新养蚕设施设备。二是支持新建或改造小蚕共育室、专用养蚕室,确保养蚕大村村村有共育室,户户有专用养蚕室,做到蚕室功能齐全、墙面光滑,便于消毒防病和温湿度调节。三是创新养蚕新模式,推广应用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平台养蚕、方格簇老蚕、自动化摘茧等新技术。

第三、强化技术队伍,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通过事业单位招考、高层次人才招引、乡土人才培育等方式,进一步充实强化蚕桑技术队伍力量,确保养蚕季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使蚕农吃下定心丸。二是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常态化组织开展新技术培训、蚕桑新产品研发,强化技术支撑,赋能蚕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打造典型标杆,强化示范引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契机,以打造“养蚕示范村”为抓手,大力推行“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探索通过联产、联业、联股、联营“四联”机制,促使蚕农、村集体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龙头引领、基地支撑、农工商协同、桑茧丝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五、培育链主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多元化开发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等领域的价值和用途。培育1--2个链主企业,探索建设“四个一”产业链,即定制一床被(蚕丝被),研发一杯茶(桑叶茶),加工一桌菜(蚕蛹,桑枝菇,桑叶鸡,桑叶蛋,桑叶菜,桑叶面,桑叶汤等),开发一日游(桑葚采摘游、采叶养蚕体验游、蚕丝被制作观光游、蚕桑宴品味休闲游),推动形成生产加工、保健开发、特色旅游等链条产业,打造蚕桑产业新的增长点,铺就乡村振兴“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