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下:吴堡古城散记
恢复窄屏
作者:安锁堂       出处:榆林日报       更新时间:2010-01-18 08:58

  

 吴堡故治亦何雄?虎视秦晋踞高峰。悬崖陡壁断通路,惊涛骇浪绕半城。

 

    上下难于行蜀道,攻守险过战平阴。李白邓艾若有知,应笑自己少见闻。

 

    这首诗单道吴堡古城的雄、伟、奇、险。此处距县城约5华里许,建于海拔九百米之高的吴山之巅。东临黄河,南有惊涛,西瞰天堑,北有断桥。远远望去,高山突兀,三面环水,衔远山,吞黄河,据要塞,扼秦晋,气势恢宏。近看,城墙约有七八米高,四五米宽,高低随势,青石筑就,蜿蜿蜒蜒。城之东西南北四门之顶楼虽毁而门洞完好,其上题刻清晰可见:东曰“闻涛”,南曰“重巽”,西曰“明溪”,北曰“望泽”,三个额题皆与水有关系,足状其势;另一题额与八卦切合,暗寓风水;南门外有瓮城,另有奇门,上刻“石城”二字,故古城又谓之“石城”。

 

    城内占地十万平米,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号称四大街,街道窄而长,弯弯曲曲,石块铺路。旧有土产、瓷器、粮店、肉铺、药铺、布匹等私人商号,现已残破,唯店铺窑房上的石穿廊,见证着昔日的喧嚣与繁华。城内现有明清建筑窑洞等70多处,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的民宅大骡门上石木砖饰雕刻精绝;现存王氏家园是个典型的四合院,为明三暗二六厢房,左青龙,右白虎,洞门处有影壁墙,穿廊檐头,石板铺院,石条门台,建筑考究,垴畔顶上也是整石板铺就,右上建有阁楼三间,为千金闺秀的住所。四合院环境幽雅,朱门深锁嚣尘静,绿树环绕曲径通,大门一锁,闲杂难进,即便现在居住,也十分宜人。主人不知移居何地,此房已闲置有年,是研究陕北明清建筑较好的实物资料。

 

    循北城墙登高,但见滔滔黄河自北而东汹涌澎湃,城之东北脚下河岸旁古代水寨墙垣依稀可见。北城墙底下百米开外有义冢,亦称万人冢,可见历代战争之残酷。衙署建于城东北山巅最高处,有大堂、二堂、三堂,为古代衙署及审堂办公之所。县衙左侧,城东北隅,旧有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城隍庙,娘娘庙等古庙群,那时,楼上钟鼓来月夜,檐前铃锣响秋风,眼前绿树,城外青山,风景绝佳,可惜大都毁于日寇炮轰。县署东侧有衙神庙,供奉汉初著名将相萧何、曹参,庙内尚存明代壁画,惟妙惟肖;娘娘庙内有旧石佛像四尊,佛高一米有余,是文革时有心人藏埋地下后又刨出供奉起来的,工艺精湛;庙宇中躺着的明代重修城隍庙碑记等几通残碑,堆满灰尘,用柴禾一扫,字迹可辨,书法上乘;遗址乱草堆里躺着几尊明清大石狮,雕刻绝美。退休教师王象贤老先生讲,1938年日军炮轰之前,城墙、门楼、文昌阁、魁星楼、城隍庙等均完整无损,清朝遗留下来的二十门大炮还雄踞四周城墙,可惜美好建筑毁于日寇七年炮轰,清代大炮则被解放军移送延安熔铸了武器。吴堡古城墙上,弹痕累累,又是日本侵我中华的一大见证!

 

    继续沿东走,有一书院,呈四合院状。据记载,清道光三年(1821),知县陈元杰修书院,既成,题门匾曰“兴文书院”。之后几任知县皆能兴学重教,但随国运昌微而兴衰,清光绪年间,知县郑振声躬亲课读,倡捐义款,使书院复兴。吴堡兴学重教早矣,早在北宋崇宁年间,境内就出过一个叫做徐衡(1075—1156)的人,先于崇宁二年进士及第,授太学,后又苦练武功,钻研孙武兵法,崇宁五年中武举,旋于殿试中夺魁,钦点武状元,曾率军驻守过吴堡寨,此徐后被宋徽宗招为驸马,告老还乡时宋高宗亲书“仁者寿”三字以赐之。古城元代即设教育机构。书院大门原有一副木刻对联,云:进步文明所望书生有志,热心教育休云此地无人。由于重教,明清之际,境内先后考中进士三人、举人十八名、贡生二百四十八人,出了不少知府知县,有官至枢密副使的。这对于明清不足万人的边远小县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教育带来了开化和进步,早在民国13年,城内高小即办起女子班,鼓励女子入学,凡女子来入学者,每人发给上刻“吴堡县第一届女子入学奖章”字样的铜质镀银奖章一枚,先后吸引十几个女孩入学。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学生王秀生后到新疆,成为宋希濂的秘书。吴堡地灵,明末出了个白文选,先随张献忠起义,后联明抗清,被封为巩昌王,降清后,官至光禄大夫(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涌现出两位副省长,我们熟知的因指挥大军修通青藏公路名扬遐迩的慕生忠将军也是吴堡人。著名作家柳青,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光华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等都是从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主政一方,能把教育作为百年大计来抓的官员,人们会永远记得他。

 

    东门有其名而无其实,门悬绝壁,迈出一步,即可掉下悬崖,融入滔滔黄河之中,后来,河那边山西某村以为黑呦呦的洞门口朝向他们,对本村女人不利,遂组织年轻人以石块将东门堵封。倒是东门之下有个叫“人马辿”的悬崖陡壁处有一摩崖石刻,地形险要,无人登攀,保存完整,石刻内容为金阜昌八年(1137)寨主折彦若重修石寨记。内有“虑水寨之毁陋,恨无力以坚新”之句,从中可窥知吴堡水寨毁于其时,亦可略知古城变迁之一二。南门外有瓮城,瓮城即围绕城门外面的小城。自古出入古城仅南门外一条路可通,南门外有一山梁,远看呈龙尾状,峭石嶙峋,山路崎岖,延伸至黄河西岸。为何要在南门处修个城外城呢?揣想是,那时乡民进城,或农夫挑菜挑水背山货进城,攀登五华里的崎岖石路累了,可以在瓮城歇脚喘气,也可能在此做点交易,或者为了集合兵员,以防敌人强攻山城。这是我的揣想而已,无据可查。瓮城门位于正南门之右侧,这是古人建筑上的理念,讲究门与门不能正穿之故。南门洞口内侧有几处弹痕,亦是日军炮击所留。南门外二里许,过去有一流觞池,洞水曲流,清泉汩汩,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三,邑中官吏和文人雅士聚集于此,环渠而坐,一人置牛角酒杯于上游,任其漂流,停谁面前,随取而饮,作诗助兴。现有古人《流觞池赠别》诗存焉;池之上方摩崖石刻有“流觞池”三字,苍劲有力。沿东门顺势而下就是西门,西门地势最低,城高墙厚,洞门完整,出得城门,悬崖深壑,沟深数十丈,曰“大桥沟”,为天然之护城河;过去有弯曲狭窄之羊肠小石道,以方便兵民挑水。据说,“大桥沟”本应为“杜桥沟”,明代知县杜邦泰在距此不远处主持修一石桥,连通沟渠两岸,名之曰“杜桥”,沟因桥而名,吴堡方言“杜”“大”发音相近,慢慢就叫成“大桥沟”了。可为民办了好事的杜知县,老百姓却世代不曾忘怀。

    沧桑变化,世事难料。如今,宋家川成了吴堡的县城,而古城仅仅是宋家川镇的一个“古城村”了。在感叹苍狗白云之际,幻想对古城采取“修就如旧”的方针,部分亭台楼阁依样恢复原貌,同时利用旧建筑在古城中陈设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展馆,配之以陕北剪纸、陕北石雕、陕北秧歌、陕北说书等民俗活动,将古城开发成集考古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陕北璀璨的旅游名胜,则吴堡古城一定会再度辉煌!

一体的陕北璀璨的旅游名胜,则吴堡古城一定会再度辉煌!

分享